7月23日至25日,由《橋梁》雜志社主辦的“第四屆橋梁建設技術與藝術創新學術會議”在廣東省珠海市成功舉行。本次會議匯聚了眾多橋梁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圍繞“橋梁技術與藝術理論和實踐探索”、“結構概念設計與美學思考”、”建筑學對橋梁結構的藝術影響”、“數智化設計與橋梁美學”等熱點問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廣東省公路學會、廣東省市政行業協會相關領導出席會議,集團交通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揚及相關技術骨干應邀參會并作專題演講。
橋梁藝術創新設計Pecha Kucha演講
會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同濟大學教授葛耀君、香港工程院院士劉正光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邵長宇等嘉賓,分別就《人工智能與橋梁美學》《國際橋梁技術與藝術創新最新進展》《香港青馬大橋的設計故事》《纜索支承橋梁發展展望》作主題報告,為與會嘉賓提供了多元視角。
集團交通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賴亞平
賴亞平作題為《從方法到實踐——面向結構效率提升的跨鐵路人行景觀橋設計》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集團在計算生成式設計領域的探索,尤其是拓撲優化技術在橋梁概念設計中應用的最新進展。報告以主跨152米的跨鐵路人行景觀橋概念設計為例,系統闡述了在同時滿足鐵路限界、管護要求、行走舒適性及景觀地標性等多重約束條件下,如何通過拓撲優化技術尋求結構效率與美學表現的平衡點。其中,報告采用的多材料雙向漸進結構優化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鋼-混組合結構找形方法,為設計師探索兼具輕量化與美學價值的橋梁方案提供了新思路。經初步分析顯示,該方法能有效提升結構效率、減輕自重并降低成本,使這一跨鐵路人行橋概念設計有望成為造型優美、受力高效、經濟性佳且維護便利的解決方案,推動結構效率與建筑形態的有機統一。
報告內容引發了與會同行的高度關注,并在交流環節展開探討。此次分享既是集團橋梁技術團隊與行業同仁開展深度交流、洞悉前沿動態的重要實踐,也充分展現了集團在橋梁技術創新領域的積極探索與深刻思考。
蘇交科交通科學研究院橋梁設計院特殊橋梁專業所
交科院特橋所始終專注于大跨徑及特殊結構橋梁的勘察設計和技術研究。近年來,該所參與了錦文路過江通道、靖澄過江通道等超2000m跨徑跨江大橋項目研究以及3000m級超大跨徑橋梁預可行性研究。特橋所將進一步拓展戰略方向,重點聚焦超大跨徑橋梁技術研發、復雜建設條件下橋梁技術綜合解決方案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與產業化推廣。